热门推荐:语文、数学、英语、初等、中等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4008-633-178

咨询QQ: 940178178

电子邮箱:zgjylw@126.com

初等教育

关于小学教育性质的再认识

 

  摘要:应该如何进一步认识当今时代小学教育的性质,它的内涵有了怎样的历史性变化,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有利于对小学教育的其他问题的研究和阐释,有利于当下小学教育的实践。小学教育是在学前教育基础上对儿童实施初级人文素养和科学知识的学校教育,它注重儿童的心智开发和培养,为儿童(未来的社会公民)的终身发展提供全面的、初步的基础教育。简言之,小学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素质的初等教育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性质;讨论;

 

  作者简介:何洪涛(1951—),男,吉林延吉市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一、小学教育性质的历史认识

 

  关于小学教育性质的认识,在我国教育史上曾有过“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小学教育兼有双重任务”等不同提法。

 

  从历史上看,古代社会把小学教育称为“启蒙教育”,把就学儿童称为“蒙童”,其教材也称为启蒙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称为“蒙学课本”,《千家诗》称为“蒙童诗”。古代社会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很低,识字的人不多,儿童只有到学校由教师传授才能学到“识文断字”的启蒙文化。如果从这一角度看小学教育确有启蒙的作用,因此把小学教育称作“启蒙教育”是有道理的。但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当今时代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家庭教育尤其是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启蒙教育早在小学教育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奠基阶段”即确定了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其程度都是“启蒙性”的。上述事实和文献说明启蒙教育已经由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教育阶段,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把小学教育称作“国民教育”始于中华民国。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民众的呼吁,迫使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堂,将原有的私塾、书院、县学、州学、府学、国子监等改称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等。民国初年(191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训令将学堂改为学校,监督改为校长,1914年大总统申令:“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年限”,为体现这一精神,初等小学校改称“国民学校”。至此,“小学教育为国民教育”的思想得到体现。但是由于政局不稳、时局混乱,公立小学校虽一时按照义务教育的精神实行免费读书,甚至校服都由学校供给,而在全国范围内却无法实施普及性的义务教育,因此民国时期的“国民教育”只是一种政治口号和幻想而已。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有了空前的发展,从课程设置到办学条件、师资培养、教育质量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关于小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回答小学教育性质这个问题上还需要更深入的讨论,尤其是对当今时代的小学教育。1963年中共中央颁发《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在“总则”中提出:“小学的教导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这就是“小学教育兼有双重任务”提法的权威表述(197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修改后的《条例》,这部分内容亦未作改动)。其实“双重任务”并未正面回答小学教育的性质是什么,只是提出了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小学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作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1]。这种观点仍没有摆脱“双重任务”的命题范围,它忽略了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和公民素质教育的特性,而这一点是当今时代小学教育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尚未收入“小学教育”这一词条,但是有“基础教育”的解释可作为参考。辞书说“基础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也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一般指小学教育,有的包括初中教育。学习年限为5年、6年至9年。它经常同普及义务教育相联系。”[2]这个解释未能把小学教育同初中教育截然区别开来。

 

  综上可见,教育史上对小学教育性质的不同认识和阐释,说明“小学教育”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上述论断分别阐释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小学教育性质,但是当今时代小学教育的性质应该如何认识和界定,这些论断尚未揭示,或者未全部揭示,因此对当今时代的小学教育性质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小学教育性质的再认识

 

  如何认识当今时代的小学教育?如何界定小学教育的性质?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因素:

 

  首先,小学教育是与学前教育相衔接的学校教育。当今时代的小学教育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小学教育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之一就是当今时代的小学教育已经不是“零”起点的学校教育,而是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上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教育机构。恰恰因为这一点有的教育家把学前教育称为“前初等教育”。[3]它说明在小学教育之前已经有了对学前儿童实施教育的机构和教育内容,小学教育已经不再是首先承担儿童启蒙教育的机构,我们的初始教育已经自觉地从儿童阶段前伸到幼儿阶段,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这种“前初等教育”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因此,在界定小学教育性质时应把握这一时代的新变化。

 

  其次,要考虑小学教育的教育程度和教育内容的特性。小学教育是对儿童实施初级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知识的学校教育。“初级”是就其教育程度而言,概念虽嫌模糊,但可做约定俗成的理解。“人文素养和科学知识”是对小学教育内容的全面概括。“人文素养”在前,“科学知识”在后,意在强调小学阶段培育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儿童时代人文素养的培育要重于科学知识的教育。这是因为好的思想、好的观念、好的品质和好的行为习惯关键在于儿童阶段的培养,一个人在儿童时代确立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他一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要把握儿童阶段心理成长的特殊性,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儿童的心智开发和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智力开发集中在婴幼儿时期和儿童时期。布卢姆的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智力开发从胚胎期开始至17岁基本完成,其中胚胎期到4岁可完成智力开发的50%左右,5~7岁可完成30%左右,剩余20%在8~17岁之间完成。[4]由此可见智力开发的教育做得越早收效越大。目前我国的婴幼儿教育(即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还不够发达,尤其在智力开发方面作的还很不够,发展不平衡。而小学阶段(7~12岁)几乎是智力开发的最后时期,如果小学阶段还不能够自觉的发挥这方面的教育作用,那么就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笔者还有一个设想,一个人的智力开发是需要有知识的增长做伴侣,而小学阶段是儿童从出生以来接受知识最丰富的时期,那么,小学阶段的智力开发应该价值更高、比例更大。因此小学阶段注重儿童的心智开发和培养就成为界定小学教育性质必须考虑的因素。

 

  此外,小学教育性质的界定应把握小学教育对儿童终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小学教育是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提供基础的教育。儿童是“未来社会的公民”,这就意味着今天的小学教育是创造未来的教育,它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上。“终身发展”,是应未来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而提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逐步形成的世界性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潮[5]提醒人们:今天的小学教育必须从小学生一生发展的需要出发,选择一个人生存与发展最需要、最适合儿童接受的教育内容和最需要培植的基本素质,抓住儿童阶段——这个“教育的黄金时期”[6]对小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当然,小学阶段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的基础应该是,也只能是“全面”的、“初步”的。“全面”是指德智体等几方面都要得到发展,同时也包括个性发展、心理品质、思维品质和人文意识的培养;“初步”是儿童身心发展条件所决定的。儿童思维的发展还处在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还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特点,认知能力还处在“具体运算”阶段,[6]社会意识和社会经验还很薄弱,因此,其人文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只能是“初步”的。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是在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对儿童实施初级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知识的学校教育,它注重儿童的心智开发和培养,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提供全面的、初步的基础教育。简言之,小学教育是为打造未来公民素质的初等教育。

 

  三、讨论小学教育性质的实践意义

 

  研究小学教育的性质对于把握小学教育的实践和其他相关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由上述关于小学教育性质的讨论可以看出,当今时代的小学教育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是对小学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小学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从本质上讲并不在于学习多少科学知识,关键在于道德修养、思维品质、文明意识的培植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代没有公德意识、群体意识、人文意识,没有敢于质疑探索的精神,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他一生的发展是很有限的,甚至是很危险的。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就是告诫人们重视儿童教育的至理名言。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都应该对小学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给以足够的重视,应该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哲学高度去认识小学教育。

 

  二是能够本着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从事小学教育。虽然说“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对各级各类学校都适用,但是对小学教育来说显得更突出、更必要。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不仅包括小学教育、初中教育,还包括高中教育、学前教育),同时小学教育更具有发展性,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小学生要打好全面基础,从小学生可能发展和应该发展的角度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有了这种理念,小学教育的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才能够找准工作的重心和重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小学教育的功能。

 

  三是有利于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研究。根据小学教育的性质可以看出,传统的小学教育课程单一,内容缺乏人文性和时代性。根据当今时代小学教育的特点和作用,小学阶段需要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应占较大的比重,科学知识的教育应广泛而带有启蒙性和引导性,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书本上,而且要体现在环境建设和教育管理上,尤其要在实践活动中培植小学生的人文观念、提高人文修养,要让小学生从小就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目前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实践着。

 

  四是有利于师范教育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形式和方法,甚至包括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的体制构成、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的标准、图书资料的馆藏方向和特点等,都可以从小学教育的性质中找到必要的理论根据。

 

  总之,研究小学教育的性质无论是对于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探讨都有着不可忽视和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只有首先弄清楚小学教育的性质,才能把握小学教育的真谛,才能明确小学教育的方向,才能从小学教育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去探索改革创新之路。



 返回
上一篇: 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初探

下一篇: 说一说小学数学课改的一些心得体会

COPYRIGHT © 教育论文网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