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转变学习方式就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和“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作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了如下方法:
一、学会预习方法,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朱作仁教授曾在《语文教学研究文集》里指出: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可以是预习新课,巩固旧课,复习旧课,形式不一,要把自学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就充分说明了预习与自主学习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预习自身固有的任务。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教材第七册至十二册每篇课例都包括“预习、课文和思考练习”三部分。 “预习”这一内容主要是为培养学生阅读中的自学能力而精心设计的,编者围绕学法指导和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具体设计了丰富多彩的“预习”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预习”来组织预习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纵观教材中的“预习”,其一大特性是具有可操作性,有划重点句、划疑难句、做笔记、圈词语、想内容等多种形式的操作。这些可操作的要求都渗透着学法的指导,但学生不易独立地概括发现和自觉习得,需要教师在强化的改进操作的过程中将学法凸现并完善之后才能让学生获得。操作的强化和改进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使操作有具体的步骤;二是操作要可以检测。
二、注重情境创设,激发主动参与意识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具有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启迪智慧、以及陶冶情感、增进审美力等多种功能,小学语文包含了促进儿童发展的诸多因素。“只有当教学走在儿童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充分发展。
首先,要根据教材重点、难点、特点去设计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其次,创设的情境应是整体的、连续的、有效的,从而强化学习动机。再次,充分利用情境,凭借所创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调动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也即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那么,从何思起?怎样思呢?
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训练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布疑置难、询疑问难,释疑解难,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字词的音、形、义方面存疑;从课题之处存疑;从重点之处存疑;从句子的表达形式存疑;从文章的内容存疑;从矛盾之中存疑;从联系之处存疑;结合课后思考题存疑;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标点符号、写作手法,甚至是作者的写作观点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四、提倡多读感语,进行自主阅读获取
叶老指出:“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由此可见,读在学生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主地进行阅读。
五、组织讨论交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1、合作方式要注意及时调整 。
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时又会暴露出许多问题,需要教师及时、适当地给予指导,本文世纪论文网(www.21cnlunwen.com)提供灵活调整学生的合作方式。一次,我在让学生分组表演《陶罐与铁罐》时,发现有两组同学始终在那儿互相埋怨,合作得不愉快。经了解,一组同学中有两名同学都想演铁罐,都互不相让;而另一组同学中又埋怨那个扮演铁罐的同学不能表现铁罐的傲慢无礼。于是,我迅速将两组同学进行了重组合,结果,两组同学都表现得非常投入、认真,合作得非常成功。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等待、观望,而是深入到各个小组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并在必要时给予合理的指导,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环节的教学。
COPYRIGHT © 教育论文网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