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语文、数学、英语、初等、中等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4008-633-178

咨询QQ: 940178178

电子邮箱:zgjylw@126.com

高等教育

个体特征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研究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结构访谈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皖江地区女大学生个体特征对体育参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心理特征对体育参与次数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克服阻碍的效能和态度;态度对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时间和参加体育俱乐部有显著影响;父母的体育参与程度对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次数有显著影响,独生子女每次体育参与持续的时间和参加体育俱乐部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点对女大学生是否参加体育俱乐部也有显著影响;体型偏胖的女大学生每次体育参与的时间要短于体型偏瘦的女大学生;年级越高的女大学生其体育参与(不含体育课)的次数越多。
  【关键词】女大学生;体育参与;个体特征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高校女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占在校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约占到了大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1]。参与体育活动对女大学生身体健康具有如此重要,然而女大学生却是体育锻炼中常常没“吃饱”的人。有调查发现,女大学生虽然能充分认识到体育参与的价值,而且对体育参与有较强的主观倾向性。然而,真正能直接参与体育运动活动、形成锻炼习惯的却很少,只有9.51%的女生表示已经形成锻炼习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特点、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对策等方面的研究颇多。但较少涉及女大学生个体特征对其体育参与程度的影响,即使有部分研究涉及,也以定性分析为主。实际上,体育参与是个体的心理特征、家庭特征、医学特征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鉴于此,本文定量研究了皖江地区女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及其对体育参与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提高皖江地区乃至普通高等院校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数据的获得
  在正式调查之前,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征询专家意见和遵循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初步确定调查问卷内容,然后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对问卷进行了修改。问卷初步设计完以后,作者再次咨询了相关专家,对量表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评估,然后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本文调查的高校包括安徽省皖江地区的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和铜陵的铜陵学院。调查于2009年5月份进行,每所高校选取300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1111份问卷,剔除部分无效问卷,最终的有效问卷为943份。
  对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效度检验方面,聘请省内11名体育学专家(教授8名,副教授3名;其中体育社会学3名,体育经济学2名,体育统计学2名,体育美学1名,体育心理学3名),采用10分制就问卷的内容、结构效度指标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平均得分为8.93分;对信度检验运用了再测法。在论文代发中心(www.21cnlunwen.com)提供优质论文发表服务问卷调查完成后的第3周,随机抽取女大学生30名,再进行了一次测量,计算两次测量信度为R=0.87,P<0.01,说明调查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高,问卷是可靠的。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描述性分析
  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见表1),皖江地区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的次数整体上偏低,约有20.5%的女大学生从不参与体育活动(除体育课以外),整体上女大学生的参与次数的均值为1.95次,低于适合的频率。45%的女大学生每周体育参与的次数在1次或1次以下,只是偶尔参加体育活动,还有20.5%的女大学生从不参加体育活动。说明了这部分女大学生并未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参加体育活动在她们的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其标准差为1.85,比较大,说明女大学生内部体育参与的次数之间差异较大。对于女大学生每次参与体育的持续时间的调查显示,每次体育参与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之间的占到63%,其余的都低于30分钟,其中有22%的人群每次锻炼的时间少于10分钟,这说明很多皖江地区女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不合理,达不到体育锻炼的效果。只有11%的学生参加过体育俱乐部,整体参与水平较低。
  表1 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均值和标准差(N=943)
  变量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体育参与的次数 1.95 1.85 0 12
  每次体育参与持续的时间 43.73 35.32 0 200
  是否参加过体育俱乐部 0.11 0.31 0 1
  (二)女大学生个体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1.个体心理特征
  参与调查女大学生整体上感觉对体育参与的自我效能比较低(均值=2.93;标准差=0.76)。寻求支持的效能最高;克服阻碍的效能最低。“我拥有参与体育活动的技能”的均值最高,但标准差也很大,说明女大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整体水平较高,也有部分同学在运动时遇到了技能方面的障碍。“我可以叫上同学或者室友一起参与体育活动”的均值最低,而标准差较小,说明很多学生在想参与体育活动的时候找不到同伴的情况比较普遍。在调查中,很多学生大二的学生抱怨同学们都忙于考试、过级,大三的学生抱怨同学忙于考研,大四的学生抱怨宿舍找不到人,同学都去找工作去了,想找个人一起打球都很难。“我在大部分业余的空闲时间都会参与体育活动”和“我可能去参与体育活动,不管我有多忙”的均值较低,标准差也较低,说明女大学生的整体参与水平不高,这和前面分析的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次数偏低相一致。“我可能去参与体育活动,即使外貌很热或者很冷”的均值最低,而标准差比较低,说明女大学生整体上克服天气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较弱(见表2)。
  表2 女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均值和标准差(N=943)
  自我效能的类型 均值(Mean) 标准差(Std. Dev.)
  寻求支持的效能 3.27 0.90
  我拥有参与体育活动的技能 3.83 1.01
  我可以叫上我最好的朋友和我一起参与体育活动 3.81 0.45
  我可以叫上同学或者室友一起参与体育活动 2.65 1.25
  正向的替代效能 2.91 0.67

  我可能去参与体育活动即使我有其它的事情必须去做 2.88 0.77
  我可能去参与体育活动,即使我可以看电视、电影或者呆在电脑前 2.95 0.56
  克服阻碍的效能 2.31 0.56
  我可能去参与体育活动,即使外面很热或者很冷 2.07 0.55
  我可能去参与体育活动,不管我有多忙 2.55 0.57
  总的自我效能 2.93 0.76
  整体上看,女大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整体上比较积极(均值=2.91;标准差=0.91)。“将使我更有吸引力”和“使我在运动中做得更好”的均值为最低,这两个变量也具有较大的标准差,意味着女大学生虽然不同意这种观点,但在不同的女大学生之间,她们的认识也是不一致的。和上面的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次数整体不高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得出参与体育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态度、理解、认识上,只有投身于体育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价值所在。女大学生只有在一定外界条件的刺激下才被动参与,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视。“将有助于保持我的体形”“ 使我更快乐”的得分最高,且标准差最小,说明女大学生在这两项上的认识比较一致(见表3)。
  表3 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态度的均值和标准差(N=943)
  态度:如果我“经常参与体育活动” 均值(Mean) 标准差(Std. Dev.)
  将有助于保持我的体形 4.01 0.65
  使我更快乐 3.34 0.78
  使我在运动中做得更好 2.22 1.01
  将有助于我结识新的朋友 2.78 0.98
  将使我更有吸引力 2.01 1.23
  将使我更好的应对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 2.45 1.34
  合计 2.91 0.91
  2.个体的医学特征
  从调查的数据看,患有慢性病或者某些对体育参与产生影响的身体缺陷的女大学生比例很低,只有2%。从体形上看,大部分女大学的体形偏瘦,偏瘦的比例高达96.5%(见表 4)。
  表4 女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体形的均值和标准差(N=943)
  变量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疾病 0.02 0.14 0 1
  体形 1.03 0.21 1 3
  3.个体的家庭特征
  从家庭居住地来看,皖江地区高校的女大学生以农村生源为主,主要的居住地点是农村和小城镇;从家庭收入情况来看,皖江地区女大学生的整体家庭收入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均值=1.48),父母的体育参与情况比较糟糕(均值=0.03),绝大部分女大学生的父母从不参加体育运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独生子女的比例偏低,只有22%的女大学生是独生子女(表5)。  



 返回
上一篇: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中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与创新

下一篇: 大学理念视野中的大学治理

COPYRIGHT © 教育论文网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